Time Stamp


  • 首页

  • 标签

  • 分类

  • 归档

从孔子的”说话不算数”谈起

发表于 2022-02-17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孔子经常提出要有信,但我们也不要忘记了论语中有一个大的前提,是中庸。

中庸就是需要做到极致,而何谓极致?我的理解是极致的事能长久有效。

樊登老师讲述《论语》的时候,提到了一个故事,孔子在面对强盗是答应了不报官换取了性命,但在安全后则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报官。他的回答是,答应别人的事情需能符合大义。否则最终将是无法承诺。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很多矛盾可能是从最初的小小的”不合适“开始积累,这样的做事方式一旦加入了较长的时间维度后,往往会被证明无法长久有效。

但为什么当代人还是多为急功近利者?可能和越来越快的反馈机制有关系,大多数人在面对机会、现实利益诱惑时,不再把答应的事用是否符合于“义”来衡量了。

温、良、恭、俭、让,获取外部认同的柔软力量

发表于 2022-02-16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1]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2]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算是一个小憨憨,对自己老师为什么能受到欢迎并不清楚,居然问出了老师每到一个地方,获得的讲政机会究竟是别人来求的还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问题。

子贡的回答除了让子禽知道孔子究竟是为什么能受到各国君主的重视外,也让我们看到了儒家对于人生的态度:对自身加强要求,修炼成“温、良、恭、俭、让”的品质,而适应外部的不同挑战。

在当前的社会中,技能之争是工业化时代的追求效率的产物,而未来进入AI时代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将回归到温柔生活的主旨之中呢?

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又能否在新时代中重新焕发光彩呢?

我们日常在关注什么呢

发表于 2022-02-15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估计算得上全书最短的几句话之一了(记忆中还有“子曰:君子不器”),但看了樊登的讲解后,发现越是短的话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仁”不容易,在孔子看来如果一个人日常是花言巧语、各种表情的,那么大概率不会是符合“仁”的标准。

理解:

  1. 言语、表情应该是内心真实的表达。
  2. 现实世界中不容易,如果一个人言语、表情却总是那么的夸张,那么他表现的估计不是其本质。
  3. 回归内心,君子求诸己,一个人不向外求,反而是我们值得交往的朋友。

启发

  • 避免和油嘴滑舌的人深交
  • 观察自己,会不会不自觉的做出偏离本心,讨好别人的行为。

学习论语记录的开始

发表于 2022-02-14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若提出,孝弟可以作为仁之本。孝弟是家事,但是最终可以成为“仁”之本。我从中看到的是,要做成大事,都可以从最基本的习惯开始。昨天看《心流》一书,提到可以通过刻意记忆某些内容,使得自己习惯复杂的思考,更容易体验心流的感觉。

那么计划如下,本为背诵和阅读:

  1. 每天背诵半页《论语》
  2. 结合樊登读书理解。
  3. 估计半年时间可以背诵完,也能看相关的书5本左右。

心流不仅是为了高效

发表于 2022-02-13

“心流”已经属于一个众所周知的词语,在大多数人认知中,这个词代表了专注、高效,但在我阅读《心流》一书后,发现其内涵中还包含了“复杂的秩序”、“有意义的体验“等。
在信息熵不断增加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信息、机会反而让人产生了无法消除的焦虑,每天都被迫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类新的问题,缺乏一种可以摆脱的方法。
《心流》针对这种“无法幸福”的状态,提出了人应该通过苦涩的生活,召唤更复杂的心智理解其中的过程,把生活经历和对其的体验、思考整合为一个整体。这样把简单认识升级到“自我”复杂话的过程,让自己成为不再祈求简单容易思考的“复杂自我”,通过让自己进入一个彻底的、私密的体验后,在对体验过程进行主体思考并“俯视”自我。
“心流”过程中,会产生目标实现过程因自我投入而获得的喜悦,更为重要的在获取喜悦的同时,个体还获得了一份向前发展的、具有新鲜感的、更为复杂的新次序。

感悟历史

发表于 2022-02-12

今天听了一本《崇祯传》,书中认为崇祯在历代皇帝中并不能算是昏君一名,反而应该算得上是明朝中励精图治的勤政皇帝。
那么为什么在对手(李自成)口中“君非甚暗”的崇祯,却担负了“苛察残暴的专制帝王,一个刚愎自用的亡国之君”的另外一种评价呢?
个人觉得除了他正好处于一个历史“天下汹汹”的多事之秋、碰上的正好是皇太极、李白成、张献忠等乱世枭雄重磅对手外,还可能和他缺乏真正解决问题的领导能力有关系。
书中提到了一名御史陕嗣宗曾经给崇祯一段“三不可及 五不自知”的评论,
“三不可及”是属于正面评价,讲的是皇帝的好学习、不好声色、不贪、节约。
“五不自知”则是指出作为皇帝作为领导者存在的盲点,包括了:

  • 什么事情都过问
  • 疑心过大,不容得下属犯错,觉得犯错就是发心问题
  • 对于部下缺少尊重
  • 过于急于求成,对于明朝积累的问题都想一次解决
  • 自视明察,却反而容易被利用
    可惜的是陕嗣宗给出的意见能让崇祯意识到他的不是在于态度或基本能力不足,而是在于如何从反对意见中认识存在的盲点。
    当然崇祯当时所面对问题的复杂远非我们今天看一两本书可以认识到,也很有可能他当时为了自己的政令能执行而不得已而为之。但从今天听书的收获而言,对于从历史中感悟还是很有所得的。

说完了三不可及,陕嗣宗话锋一转继续道:“然则陛下批答不辍,顾问日勤,只闻阁臣屡改票拟以从上,未闻皇上以一霁颜以从下。既令臣下敷陈意见,又使臣下凛凛虞救过不及,谁还敢畅所欲言?臣恐陛下渐近于予圣而不自知。
“今陛下一概疑云,以慷慨进言者为专擅,以一言偶误者为不敬,以修正意见者为肆欺变幻。臣恐日涉于猜疑而不自知。
“今皇上于二三大臣,呼之而前,惟恐不速,备加谴叱,敬大臣之心何在?臣恐日习于尊倨而不自知。
“天下积弊废弛,朝政犹如重病之余,元气大伤,须逐件整理,非可旦夕责效。稍无成效,便独自焦劳,无异于委辔而冀马驰,放舵而责舟转,势必愈襙愈急。臣恐渐流于急躁而不自知。
“今皇上聪颖太高,英爽时溢,不患不明察,患有小人趁明察而花言巧语中伤善类;不换不振刷,患有人借振刷而小忠小信希市主恩;不患不惩贪诈,患有人借贪诈而捕影含沙阴肆如簧。臣恐日趋于纷苛而不自知!

实践方法论

发表于 2022-02-08 | 分类于 Philosophy

“在当前许多热销书中都会提出各自的方法论,读者看到“方法论”三个字后,难免会有“方法我有”的莫名兴奋,但同时又会有云里雾里无法落地的困难。
我想从两个角度分享自己的看法,一是“方法论”我们从小就接触,并不新鲜;二是要用好需要“集大成”。

方法论就在身边

对于中国的学生,可以说对于“方法”有着天然的熟悉和优势,从小学习的基础学科、应试考试的各种技巧,到政治哲学等各种材料,都在提供各种拿来能用的“方法论”。
但这类“拿来就能用”的方法往往有一个共性,就是每个方法专注解决一个固定问题,这样方法越学越多,使用人却没有真正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有没有教育过更加普世的方法论呢?其实是有的,而且还大力宣传过,如:

  • 坚持实事求是
  • 坚持战略定力
  • 坚持问题导向
  • 坚持全面协调
  • 坚持底线思维
  • 坚持调查研究
  • 坚持抓铁有痕
  • 坚持历史担当

这些都是从历史、从实践中总结的有效的方法论,只是当大家习惯了“拿来就能用”的“效率”后,真正在工作、生活中践行的人就少了。

要好需要集大成

大家都熟悉的查理芒格就是一个提倡用好“方法论”,并自己从中收益的人。他的在《穷查理宝典中》用了很大的一段篇幅,手把手的讲述了他的“现实思维的现实思考”方法。

  1. 首先解决答案显而易见的大问题。
  2. 解决过程中应引入数学方法。
  3. 思考过程中需要正反面同时思考。
  4. 应用基本的、成熟的学术智慧。
  5. 要产生lollapalooza的综合效应。

他在书中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和大家进行了一个用200万构建20000亿的思想游戏,建议大家都去看看,因为这个游戏中所有的方法都是基于上述5条。
当然,他也认为最难的不是拥有方法,而是能“集大成”者。

实践+综合的方法论

方法论多,“集大成”难。
但我们看看这个问题本身就可以用方法论解决,如“实践–>理论–>规律–>实践”的思路。

写完后,我自己打开了小本本,写下了马上能练习的方法论,你呢?

如何解决tag和categories的区别

发表于 2022-02-06 | 分类于 education

20220206.通过系统进程了解容器

发表于 2022-02-06

通过操作系统进程相关的知识,逐步剖析 Docker 容器的方法,是理解容器的一个关键思路:

Docker 关键技术的梳理

目标1:构建同宿主机完全隔离开的文件系统环境

rootfs 机制

Mount Namespace

目标2:解决容器读取的需求

Volume(数据卷)

  1. 技术原理

Linux 容器的核心实现原理

  • Linux Namespace 的隔离能力

  • Linux Cgroups 的限制能力

  • 基于 rootfs 的文件系统

20220206-对自己对大脑好

发表于 2022-02-06 | 分类于 生物学
拯救记忆

从樊登读书会中了解到《拯救记忆》这本书,在樊登的非凡读书馆中是作为演讲实录呈现给用户,因为内容涉及了大量的医学知识,用音频学习感觉比较吃力,因此把学习所得记录如下:

总体思路

作者情况

《拯救记忆》作者是美国医生丹尼尔·亚曼,他是“智脑计划”的创建人,计划是希望通过通过一系列方法阻止或治疗对大脑造成伤害的风险因素,从而达到增强记忆力、延缓大脑衰老,并且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效果。

作者具体观点

提出痴呆症的风险

一个关于痴呆症的数据显示,全世界大概每7秒钟,就会有一个人被确诊患有痴呆症;在美国大约有15%的人未来会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目前,医学上基本没有有效针对这类病的治疗方法。

提出尽早积极应对的观点

作者经过对已经病发或呈现衰老迹象的大脑进行分析,得两个主要对病症表现

  1. 从外观上看,它的体积会萎缩,大脑表面的脑沟和脑回也会变得更深、更宽,就好像人脸布满了皱纹;
  2. 从功能上看,大脑衰老最主要的表现之一,就是记忆力减退。
    作者判断在患者出现患病症状之前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前大脑就已经开始退化和凋亡了。
    并建议,这个提前关注大脑、积极应对的行动要越早启动,效果才会越好。无论你现在年龄多大,哪怕是30岁、40岁,也要开始严肃认真地对待和记忆有关的症状。

提出避免风险的观点

正如《穷查理宝典》中提到“许多问题是无法通过正面思考来解决的”一样,我们需要知道风险点在哪儿,才能避免风险。

1. 血流量

大脑需要足够的供血,因此对于心脏好的就是对大脑好。为此需要减少缺氧的状态、增加运动的频率。

2. 退休/衰老

经常抽烟、长期碳酸饮料、反式脂肪酸都会造成端粒变短;长期社交隔离,会对身体和神经产生负作用。

3. 炎症

需要照顾好自己的胃肠道,因为胃肠道中布满直接和大脑相通的丰富神经组织,一旦胃肠道出现炎症将容易引发记忆障碍。

4. 遗传学

射线、环境污染等将导致基因上的变化,同时习惯、情感和所处的环境等也会对于基因的表达产生很大的影响。

5. 头部创伤

大脑是柔软的,因此需要特别的呵护。

6. 毒素

任何毒素都会损害身体,同时也会损害大脑。(生活中口红、吸烟、饮酒等都会有影响)

7. 精神健康

长期的压力会导致海马体和前额皮质受损。

8. 免疫性或传染性疾病

当自己身体的免疫细胞把正常细胞当作敌人攻击时,受攻击的大脑、脊髓细胞外面的保护层一旦因攻击变得僵化,最后会失去功能。

9. 缺乏神经激素

身体中大脑、肾上腺、性器官、甲状腺协调工作时,产生合适的激素。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激素不足的时候大脑也就乏力了。

10. 糖胖病

身体脂肪会产生炎性因子,同时脂肪积累多的情况下,体内毒素也增多。

11. 睡眠问题

高质量睡眠有助于消除大脑工作中产生的垃圾蛋白质。

解决方法

改变饮食方式

  1. 间歇性禁食:在每日能保证有12-16小时不进食,让自己的胃肠道休息。演讲者推荐的是晚上6点开始到第二天到8点。这样不影响早餐的正常汲取,也能控制体重。
  2. 一多一少:多吃鱼补充脂肪酸,少吃麸质食物。

锻炼大脑

  1. “用进废退”的大脑
  2. 尝试学习一门乐器
  3. 增加运动

针对治疗

对于已经产出现损伤的大脑,需要医生进行干预和治疗。

  1. 高压氧

后续思考

  1. 对于脑科学的认识,应该提前。
    随着人类寿命变得更长,原来许多被掩盖的疾病会变得突出,对于这样的变化观念上也需要有及时的调整,知道最新的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结论,并尝试打破原来习以为常的做法。
  2. 罗列风险的方式
    医学中、投资中,对于很多需要综合决策的事情都是采取了避免风险的方法进行提前的规避。避免风险不是为了直接带来正向收益,但是减少损失也是一种处世之道。
  3. 多读领域的书
    每个领域都在用自己的视角去解决他们做面对的问题,尽管各自的问题差异性很大,但是终究都是人类共同的问题,那么多读不同领域的书,从别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是能汲取到经验的。
<i class="fa fa-angle-left"></i>1…456<i class="fa fa-angle-right"></i>

58 日志
8 分类
9 标签
0%
© 2023 goodniuniu
由 Hexo 强力驱动
|
主题 — NexT.Gemini v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