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历史

今天听了一本《崇祯传》,书中认为崇祯在历代皇帝中并不能算是昏君一名,反而应该算得上是明朝中励精图治的勤政皇帝。
那么为什么在对手(李自成)口中“君非甚暗”的崇祯,却担负了“苛察残暴的专制帝王,一个刚愎自用的亡国之君”的另外一种评价呢?
个人觉得除了他正好处于一个历史“天下汹汹”的多事之秋、碰上的正好是皇太极、李白成、张献忠等乱世枭雄重磅对手外,还可能和他缺乏真正解决问题的领导能力有关系。
书中提到了一名御史陕嗣宗曾经给崇祯一段“三不可及 五不自知”的评论,
“三不可及”是属于正面评价,讲的是皇帝的好学习、不好声色、不贪、节约。
“五不自知”则是指出作为皇帝作为领导者存在的盲点,包括了:

  • 什么事情都过问
  • 疑心过大,不容得下属犯错,觉得犯错就是发心问题
  • 对于部下缺少尊重
  • 过于急于求成,对于明朝积累的问题都想一次解决
  • 自视明察,却反而容易被利用
    可惜的是陕嗣宗给出的意见能让崇祯意识到他的不是在于态度或基本能力不足,而是在于如何从反对意见中认识存在的盲点。
    当然崇祯当时所面对问题的复杂远非我们今天看一两本书可以认识到,也很有可能他当时为了自己的政令能执行而不得已而为之。但从今天听书的收获而言,对于从历史中感悟还是很有所得的。

说完了三不可及,陕嗣宗话锋一转继续道:“然则陛下批答不辍,顾问日勤,只闻阁臣屡改票拟以从上,未闻皇上以一霁颜以从下。既令臣下敷陈意见,又使臣下凛凛虞救过不及,谁还敢畅所欲言?臣恐陛下渐近于予圣而不自知。
“今陛下一概疑云,以慷慨进言者为专擅,以一言偶误者为不敬,以修正意见者为肆欺变幻。臣恐日涉于猜疑而不自知。
“今皇上于二三大臣,呼之而前,惟恐不速,备加谴叱,敬大臣之心何在?臣恐日习于尊倨而不自知。
“天下积弊废弛,朝政犹如重病之余,元气大伤,须逐件整理,非可旦夕责效。稍无成效,便独自焦劳,无异于委辔而冀马驰,放舵而责舟转,势必愈襙愈急。臣恐渐流于急躁而不自知。
“今皇上聪颖太高,英爽时溢,不患不明察,患有小人趁明察而花言巧语中伤善类;不换不振刷,患有人借振刷而小忠小信希市主恩;不患不惩贪诈,患有人借贪诈而捕影含沙阴肆如簧。臣恐日趋于纷苛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