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Stamp


  • 首页

  • 标签

  • 分类

  • 归档

应如何对待不同的意见

发表于 2022-03-02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不禁联想到应对如何面对当前网络上不同舆论的问题。

网络上匿名、便捷,让每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但也容易让部分不经思考的人可以直接“借用”某种并不适当观点,形成一种压倒性的声音。

对于这类声音,张居正认为

“当时杨墨之道,犹未盛行,然孔子深恶而预绝之如此。至于后世道家之说,全似杨朱;佛家之说,全似墨翟,尤足以眩惑人心,而伤害世道。深信而笃好,如宋徽宗、梁武帝者,不免丧身亡国,为后世之所非笑。则异端之为害,岂非万世之所当深戒哉!”

看来儒家是对于非正统的言论坚决的予以反击,为的是避免其产生不良的祸害。

如果每个人都能坚定的对于不良的信息予以正面的回击,社会自然将变得和谐。

但实践的难度是,当大家都认为自己的言论才是正确的,不同于自己的言论应给予坚决的反击的时候,那么会不会走到了更为冲突的局面呢?

真是两难。

主动修正存在的认知错误

发表于 2022-03-01

乌克兰危机背后的危险程度,已远超新冷战,这是陈平老师对于乌克兰危机的基本判断。在视频中他把目前发生的俄罗斯乌克兰之间的冲突,视为是以美国为首的发动的“新温战”的集中展现,具体内容大家可以自行了解。

对我最具启发的是陈平老师在视频中提到了,为什么众多学者对于该次危机并未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是因为绝大多数学者对于研究的问题都有着固定的视角,我理解为“屁股决定脑袋”。这里的“屁股决定脑袋”并无取笑的意思,而是自我提醒,我们离纵横天下、全球视野还有很大的距离。

为此,陈平老师提出了有必要及时进行自我修正,包括认识到:

  1. 目前不应再停留在反对新冷战。因为新冷战早已开始,在1991年美苏旧冷战结束后,美国通过北约东扩的方式已经宣告了他们新冷战的思维和方式^1。
  2. 对于中美,老的冷战一直没有停止过。具体可以从1945年美国马歇尔干预国共谈判到后来妨碍中国统一台湾^2等问题看,中美间的冷战并没有中止。
  3. 冷战模式是冷战双方基于对于核武器的威慑共识,相互间承认对方的势力范围,在乌克兰危机中已经可以看到美国正在推动侵占核武国家的势力范围,导致冷战有向热战发展的空间。
  4. 美国内部存在经济压力,对外却积极组织对两个核武国家的对抗,这样的一旦某一方失衡,将是极度危险的事件。

孙子兵法的战略力

发表于 2022-02-27

《有效管理的5大兵法》把领导者的战略力归纳为:

  1. 战略就是目标、打法、资源、激励。
  2. 战略就是从全局角度出发的谋略。

Why

领导的责任是找方向,明确路径,组织资源达成。

在这样的责任之下,确定战略就是要有方向、可达路径、足够资源和激励。

What

目标制定,知道追求的效果;

路径明确,让大目标可以通过小目标的完成而最终达成。

资源:内部资源、外部资源(趋势)

激励:达成目标的动力

How

俄罗斯

目标:解决北约东扩的问题,处理东乌问题。

路径:通过军事行动让乌克兰非军事化;构建新纳粹概念;实际控制后进行和谈。

资源:军事压制。

激励:国家军事力量的展示;更多的谈判筹码。

乌克兰

目标:获得西方支持,处理东乌问题。

路径:加入北约;打压东乌地区;谋求国际支持。

资源:西方关注,国内军事能力。

激励:成为北约一员;摆脱俄罗斯管控。

美国

目标:加大对于欧洲的影响力,吸引资金回流降低国内通胀压力

路径:保留北约和俄罗斯冲突,构建除美国外的非稳定市场。

资源:军事支持;金融手段;利用民主自由理念集结舆论。

激励:国内的稳定,军事、经济上的继续领跑。

复盘

应该加入原则:

按照《孙子兵法》的理论,我们应该追求的不是“战而胜之”而应该是“胜而战之”,我们应该打的是那些我们一定可以打赢的仗,如果打不赢就不要去打。

  1. 目标的必然性包括两个方面:必须要做到(have to)和必然能达到(must)。最理想的当然是have to 和must是可以融合的,但从这次事件看,俄罗斯把have to的事情希望用压一把的方式去完成,降低了must的概率,从孙子兵法看是大忌。
  2. 要must

一个方面是就天时地利人和而言本身就存在胜机,另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确定的打法本身就是一个必胜的打法。

战略是有对错和高下之分的,一个高明的战略和一个愚蠢的战略之间的差别是胜败,甚至是亡国亡种,最小的差别也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之分,可见对于领导者而言,战略能力是多么重要的能力。

体会:

必须要做的事情,定为战略没有问题,但是路径、资源、激励都应该提前准备,如果被挤压到最后的胜负手,那么很是危险。

把基础打牢后再出发

发表于 2022-02-27

昨天和朋友谈到了他做企业的过程中,曾经面对过多次的进退两难的局面,朋友形容每次决策是经历过心灵的拷问,在拷问中发现自己的迷茫和无力,甚是难受。

如何解决?

在《有效管理的5大兵法》首先提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做领导者的角色,领导者需要三种素质和两种能力,如果发现焦虑的起源是因为没有素质或缺乏能力,那应该先缓一缓,把基础打牢后再出发。

领导者的素质

  1. 志存高远
  2. 意志坚定
  3. 心空广阔

领导者的能力

  1. 学习能力
  2. 战略能力

战争不应是抖机灵的话题

发表于 2022-02-26

# 玛莎|我在乌克兰诚恳请求中国网友

看了这个视频,感觉最近的网络上的对于战争的言论的确存在了各种无分轻重的说法,各种段子蜂拥而至,从中逐渐感受到的是无节制的抖机灵和看热闹的心态。
从视频中看到的是战争对于一个个活生生的、善良的人的伤害,可惜的是即使在这样的视频下还是有毫无体量之心的言论,这不应该是一个自信的、拥有长久文明、热爱和平的国民所为。
希望能从你我做起,让这些不和谐的的做法逐渐消失,毕竟战争不应是抖机灵的话题。

观人之道

发表于 2022-02-25

这几天俄罗斯的选择,让很多人都很意外,毕竟很多事先都判断都是说得有鼻子有眼睛的,做出这些“错误”判断的人中既有信息来源丰富的专家,也有一线最直接感觉的本地居民。他们从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知道的出发,做出了错误的预判,从目前部分人的反思中可以看到,他们一致认为是对人的预判是最难的。

那么从所谓的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的角度,书上是否有合适的“观人之道”呢?带着问题一找,真的找到了这句:

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做过的事,观察他做事的原因,考察他做事时的心情所在,安于什么,这样一来,这个人还能隐藏什么呢?又怎么隐藏得了呢?”

也推荐一下樊登的解读:

孔子的观点更加严谨,他提到了用三件事来观察别人,这样也没有人能够藏得住——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简单点讲,就是使命、愿景、价值观。

结合个人的思考,我觉得“以”如果解释成“依仗”,表示个人拥有的能力;“由”解释为“外部起因”,表示个人受到的外部的影响;“安”解释意义。那么

观人之道=评估客观外部的影响 * 分析其拥有的能力 * 选择后具有的意义

关键在于质

发表于 2022-02-23

孔子的追求君子之道,实现的路径是主张”礼“、”孝“。

那么对于而为”孝“呢,从孔子回答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的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到他从“形式”、“内容”、“本质”、“标准”几个方面递进展开了他的论述。

最让我触动的是他提出了“色难”这个基于人心的标准。不在于形式上我们提供了什么的食物、及时的问候、购买的礼物等等,而是你的举动是必须让长者感受到被尊重的,为此你也需要从内心认同自己所做的事情。

对其他人、对上级的尊重,到了家里反而丢失了,是该反思一下真正的“质”在哪儿了。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4]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33

不贰过

发表于 2022-02-22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今天是20220222,很多小伙伴还选择了22时22分发朋友圈,我却在这个时候读到了一个被孔子称为好学的颜回。

孔子对其评价是,“不迁怒,不贰过”。

这里“不迁怒“讲究的是“君子任道,小人任情。”,以做正事的态度自我引导,对做事的方式不而不对人。一直追求“正确的解决方式”的思路去处理事情,已经是超越了绝大多数的人。

”不贰过”,每个曾经经历的错误都成为了经验,成为了”正确做事“的决策依据,这样的人绝对能成功,放到智能机器人中也妥妥的成为人肉“阿法狗”。

在今天这么多2的日子里,我们选择向“不贰过”的颜回学习。

再论好学

发表于 2022-02-21

学习《论语》,就是要“学而时习之”,今天再读了一遍华杉版的“好学”: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华杉对于这句的解读是聚集儒家学习日常应有的状态,包括了

  1. 不为吃饱
  2. 不为居安
  3. 干活而慎言
  4. 与好友交并主动学习

孔子把学习视为终身追求之大事,一句“朝闻道,夕死可矣!”足以证明。

那么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一开始就能拥有这样的境界,那么孔子通过上面的四句帮助了大家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衣食住行基础需要满足,但不应做极致的追求之物。

不为非必要之物所缠绕,那么精力放到了做事之上,而且还需要做事的时候“慎言”。“言行”是一个人对外展现的途径,但又存在言容易而行动难的特点,所以特别提醒要把两者关系弄清楚。

那么需要做什么样的事情也需要特别讲究,孔子让我们向“有道”者学习,以他们标准自我纠正。

有无好学的日三省标准::

  1. 有无为了外物沉迷
  2. 有无多干实事,少扯淡
  3. 有无找到“有道”者,用他们的标准自我提升

学习论语目前看的书.md

发表于 2022-02-19

看什么书

先说自己最近看《论语》相关的书的次序吧,分别是

  1. 《论语》原文和注释,我用的是微信读书上的版本,方便查看、背诵,也因为有几个版本的解读,查阅、思考都很合适。
  2. 《樊登讲论语》 可以结合他的音频开启,适合用于培养兴趣。
  3. 《论语别裁》,用于扩展思维,拉开距离。
  4. 《华杉讲透论语》,是一本可以模仿践行的书。

如何学

  1. 背诵

    有这个想法是最近也看到了陈嘉映先生在《走出唯一真理观》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则是对于当今普遍认为有了搜索引擎后就不需要记忆的批驳。

知识在资料库里有一种组织法,装在脑子里是另一种组织法:只有装在同一个大脑里,知识才会勾连成一个鲜活的整体,满腹学问才能满腹经纶。

  1. 实践

    “学而时习之”,作为《论语》首章不是没有道理的,学和习本来就是不同的两件事情,只可惜自己并没有掌握到。

学,是行动反射,不是晓得些说法,是学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尚书》说:“学,效也。”就是效法,就是模仿,我要学他,就是效法他,模仿他。学习《论语》,就是模仿孔子,孔子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孔子怎么做,我也怎么做,这就是模仿。

<i class="fa fa-angle-left"></i>1…3456<i class="fa fa-angle-right"></i>

58 日志
8 分类
9 标签
0%
© 2023 goodniuniu
由 Hexo 强力驱动
|
主题 — NexT.Gemini v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