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追求君子之道,实现的路径是主张”礼“、”孝“。
那么对于而为”孝“呢,从孔子回答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的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到他从“形式”、“内容”、“本质”、“标准”几个方面递进展开了他的论述。
最让我触动的是他提出了“色难”这个基于人心的标准。不在于形式上我们提供了什么的食物、及时的问候、购买的礼物等等,而是你的举动是必须让长者感受到被尊重的,为此你也需要从内心认同自己所做的事情。
对其他人、对上级的尊重,到了家里反而丢失了,是该反思一下真正的“质”在哪儿了。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4]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33